帐号:
密码:
人物频道
  • 人物检索:
您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 > 人物介绍 共找到 1 条信息
 
汪尔康(电分析化学家,分析化学家)
时间:2012-06-25   来源:网络   点击数:1821

  

   “搞科研不能怕吃苦,要孜孜不倦,要奋斗终生”。汪尔康常常以此自勉。

     汪尔康,1933年5月4日出生于江苏省镇江市。他的童年正值日军侵华,没读过正式小学、初中。他却能考入初中三年,随后进入高中。不满16岁时他考入上海沪江大学化学系。

    1952年,他毕业后进入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工作,并获捷克斯洛伐克科学院极谱研究所副博士学位,是极谱创始人海洛夫斯基的学生。1955年,汪尔康被派去捷克斯洛伐克科学院极谱研究所学习深造。这是他又一次冲刺的新起点。1959年,汪尔康以获得化学副博士学位的荣誉,回到了日夜思念的祖国,开始了他攀登科学高峰的新里程。汪尔康在中国用极谱法研究络合物的电极过程和均相溶液动力学,他最先发现了阴离子促使汞电氧化产生氧化波,并提出与汞配合及形成汞盐膜的看法。这一结论被写入极谱学专著书中。
 
    1977年,汪尔康曾作为第一个中国化学家赴美考察团的分析化学分组负责人赴美考察,并做学术报告。1984年,他应邀赴美在休斯顿大学任客座教授,并参与该校化学系研究生的教学、研究工作。在他多次出国考察期间,在美国、加拿大及欧、亚国家的几十所大学进行了讲学访问,受到了国际同行的好评。他发现锑(Ⅲ)与各类氨羧配合剂的配合物、锰(Ⅱ)与酒石酸双核配合物等的极谱波,系统研究了配合物的极谱电极过程,获1989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他研制成功达到国际商品水平的脉冲极谱仪、新极谱仪、四电极系统循环伏安仪和线性电流扫描伏安仪,并加以推广,多次获奖。

    进入80年代后,他创建线性电流扫描法研究液/液界面的方法、仪器,发展多种电化学研究方法,提出离子转移理论的新见解,为国际同行所公认,并因此获1990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他还结合生命科学中的化学问题、环境分析等领域的要求,开辟了油/水界面电化学、生物电化学、液相色谱/电化学的应用与基础研究,发展了一系列在通常较难检测的检测物的液相色谱/电化学测定方法,系统研究并设计出各类微电极、阵列电极、多工作电极及各类化学修饰电极和水/固化硝基苯界面薄层电化学检测器与液相色谱联用,加深了人们对这些问题的了解。

    近年来,又开展了电化学扫描探针显微法、毛细管电泳/电化学以及液/液界面和仿生膜电化学的研究。他是“七五”、“八五”、“九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分析化学方面重大、重点项目的参加者和负责人。他发表论文450多篇,一半以上是用外文发表,影响广泛。由于在电分析化学方面的成就,1997年获“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日内瓦)创新发明奖和伊朗第十届霍拉子米科学优秀奖。


    多年来,汪尔康为培养年轻人呕心沥血,无私奉献,把自己的时间、精力和知识完全倾注在青年人成长的阶梯上。1978年以来,汪尔康先后培养了硕士生35名,博士生26名,招收了博士后5名。

返回顶部  关闭窗口
 
button